《大灣區發展計劃為香港企業家帶來的機遇》

 

 

2019年8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一份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的最新政策,內容概述了未來深圳地區的改革和發展藍圖。

 

此前,廣東省政府曾於2019年7月發布了兩份有關大灣區發展的文件,分別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雖然過去也有類似的珠三角區經濟發展規劃出台,但專家指出這次的大灣區計劃與以往政策有著明顯差異,因此引起了香港企業家們的密切關注。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在與美國運通的訪問中表示:「這是首次出現由北京中央政府直接認可和領導的地區發展計劃,整個項目由七名政治局常委之一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負責,並交由主要相關部門直接參與管理。」他補充:「這亦是首次兩個特別行政區:澳門和香港積極參與於中國的經濟發展計劃。是次發展雖由中央政府主導,但其目標並不是將香港納入整個中國經濟發展藍圖之中,而是希望重點推進廣東和香港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和發展。」

 

關家明亦提到:「是次發展計劃能有助協調不同地區的差異,通過兩地政府的直接合作亦能減少因制度所產生的障礙,更有利於兩地人員、商品、資金、服務以及信息交流,例如,透過加強兩地海關合作,商品再不需拆封及經兩次查驗就能通關。此外,兩地居民或長期居留的外籍人仕亦可獲發放特別通關證件,以方便他們於大灣區自由來往。」

 

 

 

GBA_Banner

 

目標將不再限制於本地市場

 

作為創業搖籃的香港亦會從大灣區經濟一體化模式中獲益。本地市場規模有限、空間不足、以及工業基礎缺乏均限制了本港企業的發展,香港企業家在發展初期往往需著眼於海外找尋更適合的發展空間。而鄰近的大灣區總面積超過56,000平方公里,約是三藩市灣區的三倍;總人口超過7,000萬,生產總值更高達1.6萬億美元,與東京灣區和紐約都會區相約。因此,大灣區提供一個嶄新的營商選擇

 

大灣區發展計劃其中一個亮點是促進包括香港、深圳、東莞和廣州在內的科技產業走廊。有志於創新及科技發展的香港企業家可善用區內各城市的優勢促進業務發展,集合香港的國際人才、東莞的工業基建、深圳的應用開發技術以及廣州的龐大市場覆蓋,互相配合讓企業可從中獲益。

 

在7月發布的政策規劃中,中央政府計劃進一步對香港和澳門的企業開放深圳市場,加快建設深圳與香港之間的科技創新合作園區。其中創新領域包括:5G、人工智能、網絡技術和生物醫療技術。

知識產權、稅收和融資

 

對於在大灣區尋找機會的海外投資者來說,香港一直是他們的立腳點。關家明指出:「就發達國家的投資者而言,他們普遍對直接進入中國市場有所保留,尤其出於對知識產權和稅制方面的考量,香港的營商環境則相對更為容易和友好。」

 

關家明指出:「政府正努力消除投資者的疑慮。雖然香港和大陸保持著各自的法律體系,但香港企業家可以通過內地所設立的香港仲裁中心,在知識產權和商業爭議方面享受與香港同等的法律保護。」

 

與此同時,內地亦放寬對香港居民的稅制。亦會向每位在大灣區工作的合資格人仕發放個人所得稅補貼,消除兩地的工作開支差距。
香港企業可透過大灣區計劃擴展業務,更有機會從中吸納國際資金,將業務拓展至國際市場。據香港貿發局統計,僅在深圳已有將近4000名風險投資家盤踞。

 

關家明指出:「中國每年在世界各地投資總額超過1200至1300億美元,單單投放或通過香港的投資就佔 60%,而當中廣東佔最大比率,大灣區因而成為大陸主要資金外投的來源 」他續說:「在目前的環球貿易環境下,很多來自廣東的投資者都積極尋找更多回報和不同投資機會。」

如何支持大灣區的香港企業家

 

隨著大灣區商業機會增加,不同行業的企業家需要更有效方便的跨境支付方案。

 

美國運通發現不少企業仍依賴過時的支付方式,例如電匯、銀行匯票和支票等,企業與中國內地夥伴合作時亦因此遇見不同困難,例如受付款期限約束,交易狀態透明度低、匯率變動和過度人手化而成本增加。

 

有鑑及此,美國運通提供以電子技術驅動的環球貨幣支付方案,助香港企業解決上述問題,企業可將資源集中投放於業務發展上。

Additional Resources

疫情後業務復甦:幫助中小企適應新常態的策略 

 

 

在逐步放寬入境檢疫政策及政府消費券計劃的推動下,不少市民外出消費。

然而,中小企必須靈活快捷應對以抓緊商機......

企業加強合規採購三步曲

 

 

企業要確保採購流程獲妥善監控並合規,實非易事。

就合規性而言,採購人員最關注供應商是否遵守合約,企業又......

立即申請

 

將業務開支變成回饋。可享迎新獎賞高達 HK$2,800,兼首年年費豁免優惠。

sbs-gold